图片
脚麻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可能表现为轻微的刺痛、麻木感,甚至完全失去知觉。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脚麻是短暂且无害的,但如果频繁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图片
一、脚麻的常见原因
1. 神经受压(下面会重点讲这一因素)
神经受到压迫(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会导致脚麻。
2. 血液循环不良
血液循环受阻(如深静脉血栓、动脉硬化)会影响脚部供血,导致麻木。
图片
3.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酒精中毒、维生素缺乏等可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脚麻。
4. 中枢神经系统问题
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引起脚麻。
5. 局部因素
外伤、感染、炎症或肿瘤等局部问题可能导致脚麻。
二、不同位置脚麻对应的神经损伤
(一)足底麻木(胫神经卡压)
1.胫神经
起源: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在腘窝内分出。
走行:沿小腿后侧下行,穿过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之间,进入内踝后方的跗管(踝管)。
图片
分支:
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足底内侧皮肤及肌肉(如拇展肌、趾短屈肌)。
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足底外侧皮肤及肌肉(如小趾展肌、足底方肌)。
图片
功能:负责足底的感觉(皮肤触觉、痛觉)和运动(足部肌肉收缩)。
2.易卡压点
腘窝:胫神经在此处可能因囊肿、肿瘤或外伤受压。
跗管(踝管):位于内踝后方,是胫神经进入足底的关键通道。跗管综合征是胫神经卡压的常见部位。
图片
足底筋膜:足底筋膜炎或增厚可能压迫胫神经的分支。
3.卡压原因
解剖结构异常:跗管狭窄、足部畸形(如扁平足)可能增加卡压风险。
外伤:踝关节扭伤、骨折或手术可能直接损伤胫神经。
炎症或肿胀:腱鞘炎、关节炎或足底筋膜炎可能导致局部压迫。
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引起神经病变。
外部压迫:穿紧鞋、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能增加卡压风险。
(二)一二趾蹼缘麻木(腓深神经卡压)
1.腓深神经
起源:腓深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之一,源自L4-S1神经根。
走行:它从腘窝处分出,沿小腿前间隔下行,穿过伸肌支持带深面进入足背。
图片
分支:在足部,腓深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主要支配第一趾蹼缘及第二趾的皮肤感觉。
图片
2.易卡压点
腓骨颈处:腓总神经在此表浅,易因外伤等受压迫。
小腿前肌间隔:肌肉肿胀使间隔内压力升高时,可压迫神经。
踝关节前方:神经表浅且被伸肌支持带固定,关节过度活动或局部肿物易致卡压。
3.卡压原因
外伤:如骨折、扭伤等直接损伤神经或致周围组织肿胀压迫神经。
运动因素:长期不合理运动使小腿肌肉疲劳肿胀,增加骨筋膜室内压力,压迫神经。
鞋子问题:过紧、过小或过硬的鞋子影响血液循环与足部姿势,增加卡压风险。
占位性病变:肿瘤、囊肿等直接压迫神经。
医源性因素:手术、注射等操作损伤神经或周围结构,引发卡压。
(三)足内侧麻木(隐神经卡压)
1.隐神经
隐神经在股三角内伴股动脉外侧下行,在股动脉前面或内侧下行至膝关节内侧,穿出深筋膜后,在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下行,伴随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下行至足内侧缘。
图片
隐神经主要负责小腿内侧及足内侧缘的皮肤感觉。
图片
2.易卡压点
Hunter 管:位于大腿中 1/3 前内侧,隐神经与血管同行于此,管内病变致压力升高时易卡压神经。
图片
膝关节内侧:隐神经穿出深筋膜处,位置表浅,易因膝关节病变、外伤等受压迫。
小腿内侧:隐神经沿小腿内侧走行,局部病变如静脉曲张、肿物、瘢痕等可压迫神经。
3.卡压原因
外伤:膝关节、小腿内侧直接撞击或长期运动造成的慢性损伤。
医源性:膝关节、下肢血管手术损伤或术后瘢痕、粘连压迫。
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影响,以及局部神经鞘瘤、脂肪瘤压迫。
(四)足外侧麻木(腓肠神经卡压)
1.腓肠神经
腓肠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组成,主要分布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区域。
它从腘窝下方发出,沿小腿后外侧下行,最终分布于足背外侧和足跟外侧,负责该区域的皮肤感觉。
图片
2.易卡压点
腓骨小头下方:腓肠神经在此处可能受到腓骨长肌或腓骨短肌的压迫。
跟腱外侧:此处腓肠神经可能受到跟腱周围组织的挤压。
足外侧筋膜:足部外侧的筋膜或韧带可能对腓肠神经造成压迫。
3.卡压原因
外伤:如踝关节扭伤或直接撞击,可能导致神经受压。
局部压迫:长时间穿紧鞋或足部姿势不良(如内翻或外翻)可能引起神经卡压。
炎症或肿胀:如跟腱炎或足部软组织肿胀,可能压迫腓肠神经。
解剖变异:某些个体的腓肠神经走行异常,更容易受到卡压。
(五)足背麻木(腓浅神经卡压)
1.腓浅神经
腓浅神经是腓总神经的分支,主要分布于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区域。
它从腓骨小头下方穿出,沿小腿外侧下行,穿过小腿前外侧筋膜后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支配足背内侧和外侧的皮肤感觉。
图片
2.易卡压点
腓骨小头下方:此处神经穿出深筋膜时可能受到压迫。
小腿前外侧筋膜:神经穿过筋膜时可能受到卡压。
图片
足背筋膜:足背的筋膜或韧带可能对神经分支造成压迫。
3.卡压原因
解剖因素:筋膜间隙狭窄、神经走行变异。
外伤:直接损伤、骨折脱位。
运动因素:过度运动、姿势不当。
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肿瘤等。
医源性因素:手术损伤、固定不当。
(六)足跟麻木(跟骨神经卡压)
1.跟骨神经
跟骨神经是胫神经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足跟区域。
它从内踝后下方穿出,沿足跟内侧走行,最终分布于足跟底部和内侧皮肤,负责该区域的感觉。
图片
2.易卡压点
内踝下方:此处神经穿出踝管时可能受到压迫。
足跟内侧筋膜:足跟内侧的筋膜或韧带可能对神经造成压迫。
跖筋膜起点:跖筋膜在跟骨起点处的炎症或增厚可能压迫神经。
3.卡压原因
外伤:如足跟直接撞击或扭伤,可能导致神经受压。
局部压迫:长时间穿硬底鞋或足部姿势不良(如扁平足)可能引起神经卡压。
炎症或肿胀:如足底筋膜炎或跟骨滑囊炎,可能压迫跟骨神经。
解剖变异:某些个体的跟骨神经走行异常,更容易受到卡压。
(七)多个部位或全足麻木
1.相关神经
主要是坐骨神经及其分支,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的 L4-S1 神经根等。
图片
2.卡压点
对于坐骨神经,常见卡压点在梨状肌处。
当梨状肌因外伤、劳损发生痉挛、肿胀时,会压迫坐骨神经。而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卡压,主要发生在相应的椎间隙,如 L4-L5、L5-S1 等椎间隙。
图片
3.原因
长期的腰部劳损、外伤,或者腰椎的退变,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进而压迫神经根。
此外,臀部的外伤、久坐、缺乏运动等因素,容易引发梨状肌综合征,压迫坐骨神经。
三、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休息、矫形鞋垫)、药物治疗(NSAIDs、皮质类固醇)、物理治疗(拉伸、强化肌肉)和手术治疗(神经减压术)。
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神经卡压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