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言论文集。《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准则、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既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不朽经典,对后世影响之大,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中“论”的意思是编纂,即经过了选择与编次。“语”是答语、对话,也是一种文体。因此,《论语》就是经过文字整理、次序编排后的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言论文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门徒最终编定,最后成书大约是在战国初期。西汉时《论语》有三个版本,分别是《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现今通行的版本是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底本,择取《齐论语》的长处而成的所谓《张侯论》。全书20篇,一万六千余字,以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为篇名,多分为五百余章。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子”为弟子与后人对其的尊称。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其一生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末年。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曾做过鲁国鄹(zōu)地(今山东曲阜县境内)的地方长官,在孔子3岁那年去世。孔母颜征在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去世。孔子早年有志于学,青年时已博学多艺,30岁前后开始授徒,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50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但时间不长。55岁时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鲁国。此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尊“礼”行“仁”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68岁,孔子返回鲁国,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化。
历史上,孔子先是被汉平帝追封为“褒成宣尼公”,一下子成为公爵;然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先圣”——这是孔子的封号中第一次出现“圣”字;唐玄宗李隆基再给孔子加官进爵,封他为“文宣王”;宋真宗在“文宣王”前再加二字:“至圣”,成为“至圣文宣王”;顺治再加二字“大成”,孔子就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这是孔子称号大致的演变过程。而得到“大成”封号的,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孔子一人,也因此,孔庙中的主殿被题为“大成殿”。
孔子虽被称为“圣之时者”,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而如果把后人加在孔子头上的光环去掉,仅就《论语》来看孔子,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个为人“治丧相礼”的“儒”者,一个学问渊博的谦谦君子,是个不仅极有孝心而且对“孝”理解得很深刻很独到的人,尽管有点迂腐,但总的来说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其次,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善于因材施教。教学时又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诲人不倦”。同时,他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成果的至尊传承人。
第三,他是个眼力敏锐的观察家,是个思力深刻的思想家,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阐述了不少极有价值的思想。尽管在社会方面,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方面,他因循守旧,不懂得社会进化,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但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思想,却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面光辉旗帜。
总之,孔子确实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说孔子是伟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中国古典文明的象征,都不为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继续研读《论语》,以对其内容的正确理解,来传承和弘扬孔子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