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局势因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再起波澜,其"交易式外交"的荒诞本质在伊朗问题上暴露无遗。当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发动军事打击却又试图操控国际舆论时,中国以坚定立场和事实依据,在国际舞台揭露了危机背后的真相。
2018年特朗普政府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决策,成为今日伊核危机的导火索。美国不仅重启对伊制裁,更将"极限施压"策略推向极致——金融封锁、能源禁运、军事威慑三管齐下,导致伊朗经济遭受重创,核设施监控链条断裂。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直言:"是美国先点燃火药桶,却在爆炸后喊'救火'。"这种将国际协议视为儿戏的行径,彻底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合则用、不合则弃"的霸权逻辑。
特朗普在伊朗问题上的操作充满自相矛盾。美军轰炸伊朗核设施后,其竟在社交媒体上调侃"中国可以继续买伊朗石油",随后白宫紧急澄清称"总统只是提醒霍尔木兹海峡未被封锁"。这种将严肃军事行动与能源市场操控混为一谈的闹剧,正是其"交易式外交"的典型特征——将地缘政治简化为商业谈判,把盟友关系异化为利益交换。数据显示,2024年伊朗对华原油出口量仍达每日50万桶,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正常贸易,却被美方污蔑为"规避制裁"。
展开剩余56%美国对伊政策的双重标准在军事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防情报局泄露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军空袭仅摧毁伊朗部分老旧设施,关键浓缩铀储备和先进离心机早已转移。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军事行动,与其说是削弱伊朗核能力,不如说是为国内选民和盟友上演的政治秀。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将"解除制裁"作为谈判筹码,要求伊朗用"全面放弃核计划"换取经济解封,这种将生存权与发展权捆绑的霸凌行径,与当年逼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的列强嘴脸何其相似。
面对美方的霸权行径,中国始终站在国际道义一边。傅聪在安理会上明确指出:"中伊正常能源合作不容干涉",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早前也强调"中国的合作合法正当"。这种坚定立场背后,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与伊朗建立的互利共赢关系——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其中能源合作占比不足40%,更多是基建、农业等民生领域投入。当美国试图用制裁大棒打断这种合作时,反而促使中伊探索本币结算等新模式,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特朗普的伊核政策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欧洲多国对美方"退群毁约"行为表示失望,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当美国将国际协议视为橡皮泥时,欧洲的安全架构已出现裂缝。"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也撰文批评:"这简直是自己浇汽油,再假装救火。"这种战略混乱不仅未能阻止伊朗核进程,反而让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加速战略自主,2025年海合会国家与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取得突破,便是最好例证。
历史正在给出清晰答案: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威胁、讹诈等方式维持霸权的行径,终将被时代洪流淹没。当中国代表在安理会用事实与数据揭露真相,当伊朗科学家在废墟上重启核研究,当欧洲国家开始反思"美国优先"的代价,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伊核危机的解决之道,更是多极化秩序崛起的必然趋势。正如傅聪所言:"国际社会需要的是真诚对话,而不是军事冒险的陷阱。"在这场大变局中,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维护国际秩序不需要霸权,推动问题解决不需要威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破局之道。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