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殿封爵现场:笔杆子为何能掌朝堂权?
开元十三年的洛阳紫宸殿,唐玄宗举起鎏金酒爵,对着阶下那位身着绯色官袍的大臣笑道:“非卿不能为朕撰就封禅大典之文,非卿亦不能定此天下安定之局。” 话音落,内侍捧着印绶上前 —— 张说正式受封燕国公。
此时满朝文武并无讶异,毕竟这位刚帮皇帝搞定封禅大典所有文稿的文人,前两年还提着脑袋帮唐玄宗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乱。没人会想到,这个以笔为刃的书生,日后会成为撑起开元盛世的重要支柱。
2. 文坛 “一把手”:笔下自有千钧力
张说的文才,在唐朝文坛是公认的 “顶流”。《新唐书》里直接称他 “文思精壮,长于碑志”,意思是写文章又快又好,尤其擅长碑刻铭文这类 “硬骨头” 题材。
最出名的当属他改写的《封燕然山铭》。当年班固的原作已被奉为经典,可唐玄宗想借封禅彰显盛世,觉得原作不够大气。张说接到任务后,仅用三天就重写完成,其中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 一句,把大唐军威写得淋漓尽致,唐玄宗看后拍案叫绝,当场赐他锦缎百匹。
他的文章不仅皇帝爱看,民间更是疯传。《唐国史补》里记了个趣事儿:长安的书商只要听说张说出新文,连夜排版印刷,第二天就能卖断货,“一书难求” 的盛况堪比现在的畅销书首发。后来朝廷修《唐六典》《则天实录》,唐玄宗直接点名将总编纂的活儿交给他,这可是当时文人能拿到的最高荣誉。
更厉害的是他的 “文坛领导力”。张九龄、贺知章这些后来的大诗人,早年都受过他的提携。他任集贤院学士时,主张 “文以载道,亦以辅政”,把文学和政治紧密结合,彻底改变了初唐以来文坛浮华空洞的风气。
3. 政坛 “定盘星”:从平乱到治国的逆袭
别看张说是文人,玩起政治手腕来一点不含糊。唐玄宗刚即位时,太平公主仗着拥立之功专权,朝堂上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她的人,皇帝随时可能被架空。
关键时刻,张说冒着灭族风险,偷偷派亲信给唐玄宗送了一把佩刀 —— 这是古代 “请陛下决断” 的隐晦表达。《资治通鉴》记载,正是这个信号让唐玄宗下定决心,在先天二年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太平公主势力。事后论功行赏,张说直接被提拔为中书令,成了宰相。
稳住权力后,张说又帮唐玄宗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军事制度。当时唐朝沿用府兵制,士兵既要当兵又要种地,战斗力越来越差。张说大胆提出改革,建议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出钱招募职业军人。这个提议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反对者说 “这会耗空国库”。
张说直接拿出数据反驳:“现在府兵逃亡过半,维持成本已占国库三成,募兵只需花两成钱就能打造精锐部队。” 他还主动请缨去边疆募兵,短短三个月就招到 13 万精兵。吐鲁番出土的《唐开元十三年西州营名籍》竹简证实,正是这次改革后,西域驻军战斗力显著提升,为开元盛世的边疆稳定打下了基础。
除了军事,张说在吏治改革上也有一手。他发现地方官考核流于形式,很多贪官靠造假蒙混过关,于是推出 “四善二十七最” 考核体系,把官员政绩细化成具体指标,不合格的直接罢免。《旧唐书》记载,改革第一年就清退了 200 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4. 文政双优的现代启示:“笔杆子” 的硬核力量
现在提起文人,很多人会觉得 “手无缚鸡之力”,可张说的故事恰恰打破了这种偏见。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能力从来不是对立的 —— 他的文章能凝聚人心,他的谋略能安定天下。
这放在今天也很有启发。比如现在提倡的 “文化自信”,张说当年通过撰写碑志、修编史书,其实就是在塑造唐朝的文化认同;他改革军事、整顿吏治的做法,也暗合了现代 “专业人做专业事” 的管理理念。更难得的是他的 “担当精神”,面对太平公主的权势敢站队,面对陈旧制度敢改革,这种魄力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稀缺。
不过史学界对张说也有争议,有人说他 “性格急躁,得罪了不少同僚”,甚至有记载说他曾为了相位排挤过竞争对手。但正如《新唐书》评价的:“说敦气节,立然诺,喜推藉后进,然性刚褊,于权并任,数为人排摈,然终为社稷臣。” 金无足赤,能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挺身而出,就称得上 “社稷之臣”。
张说 64 岁去世时,唐玄宗亲自为他写墓碑,上面刻着 “文称一代之宗,政为百僚之表”。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既是文坛宗师,也是政坛标杆。
你觉得张说最厉害的是文才还是政治能力?如果放在今天,这样 “文政双优” 的人才会在哪个领域发光?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关注我,下期带你解锁更多开元盛世的幕后功臣故事。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