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刚是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独子。
钱永刚1948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生,次年便随父母迁居至加州理工大学所在的帕萨迪纳市,加利福尼亚州。
他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童年。若非命运转折,钱永刚或许会如众多加州理工教授的孩子,在加州暖阳下成长,而后步入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哈佛等顶尖学府深造。
然而,因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加之父亲钱学森决意回国,他7岁时随父母及妹妹一同离开美国,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了归国之旅。
小时候的钱永刚不懂“回国”的含义,他和五岁妹妹最着急的是:“船都开了这么久,咋还没离开海岸线呢?”
对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不用上学”听起来简直像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让他感到无比兴奋和快乐。
当时,与钱学森同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的还有数十位中国留美学者,许多都带着孩子。7岁的钱永刚成了船上的“孩子王”,带着七八个小伙伴,与父母们机智周旋。
他不理解当地的语言,喝不惯这儿的牛奶,还认为这儿的大人们穿着太过简朴,远不及帕萨迪纳的大人们那般时尚亮丽。
钱永刚多次向钱学森抱怨,说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下课也无法理解同学的讨论,希望父亲能让他回到帕萨迪纳的家中。
钱学森平静而坚决地对儿子说:“这里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所在。从今往后,全家人都要在这里定居,开始新生活。”
客观地说,钱永刚是个省心的孩子。听从父亲的指导后,他迅速学会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带点北京味儿,跟普通北京孩子没什么两样。
即便延续此路径,钱永刚虽无缘加州理工,但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的大门,仍会向他敞开。
然而,在他即将结束高中生涯之际,那段特殊的十年历史悄然开始上演。
钱永刚教授在2009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透露,他当时渴望上大学,但久等无果觉得无望。恰逢招兵之际,他便主动报名,选择参军入伍。
当时,钱学森正忙于工作,没精力管高中未毕业就参军的儿子,他只是简单鼓励儿子在军队好好表现,随后又继续投入自己的工作中。
1969年,钱永刚与同年入伍的新兵一同乘坐拥挤的货运列车南下,前往江南某部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然而,如今回想,钱永刚能够参军,已是相关部门对钱学森的一种特殊关照。
抵达基层部队后,钱永刚惊觉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间存在着显著鸿沟。他坦言,若非钱学森之子,自己或许早已在部队入党并获得提拔。
尽管钱学森当时受到保护,但在基层,关于他和同类知识分子的议论仍不少。因此,身为大知识分子子女的他们,深受这些谣言和闲话的困扰。
2009年,钱永刚教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表示,他九年的基层连队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工农大众与知识分子间的隔阂,甚至有嫉妒情绪,他认为有些事并非缺乏群众支持。
钱永刚谈及在部队入党提干的经历,强调因父亲为钱学森,他需比战友们更拼尽全力,用更多汗水和努力来赢得这一机会。
我已具备评五好战士资格,能入党,也可提干,作为工农家庭出身的战士,这已不错。但我仍觉不足,考验还需更严峻。我在各方面都进步缓慢。
钱永刚回忆起自己参军的经历,心中仍有些不平。那段日子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但遗憾与感慨至今仍萦绕心头。
钱永刚心中有诸多不平也在情理之中。
那时,他所在的连队全体战士中,入党与否均无人能超越钱永刚的表现,但为了不让他占了名额,连队宁愿承受团长责备,也坚决不报钱永刚的名字。
连里明白,如果不批准钱永刚入党,难以服众。然而,仍有部分连队成员持反对意见,不愿接受钱永刚成为党员。
团长对连里的表现极为不满,严厉批评道:“你们这个连到底怎么了?居然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选不出来?”
团里觉得不妥,便安排钱永刚去师部参加技师培训。可他离开仅两周,就连里发展了表现第二的战士入党,这事还是战友写信告诉他的。
钱永刚的军旅生涯中,这类事情屡次发生,让他心中难以释怀,始终无法平静。
钱永刚在服役九年并担任多年技术士官后,终于迎来了高考机会。那时,他的父亲钱学森享有大军区副职待遇,等同于开国中将的级别。
然而,身为中将的他给钱永刚带来的实际帮助是,部队批准了他请假备考高考的申请,还承诺一旦考上,绝不会强行挽留。
钱永刚服役9年间,唯一受到父亲钱学森的影响十分有限。
凭借过去的基础,钱学刚成功考入大学,但一进校门就发现,他在全系里年龄排第三,班里最小的同学足足比他小了十岁。
总的来说,钱永刚的军旅生活并不顺心,他对工农战友的批评源于个人经历。事实上,他作为高中生参军,部队服役9年,最终离开时仅是个技术士官,确实让人不平。
兰台认为,钱永刚教授的“难以释怀”情有可原。
参考资料显示,该方案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