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名将王忠嗣负责守卫西北地区,单独掌管朔方、河西、陇右、河东四个军事重镇,疆域辽阔,手下麾下兵力雄厚,精锐如云。其中,他特别看重的手下是契丹族的李光弼。
王忠嗣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光弼肯定会坐我这个位置。”
史书里说,王忠嗣“工谋于国则拙于身”。这位天宝年间威震一方的名将,后来惹得唐玄宗猜疑,和吐蕃在石堡城打仗之后,被宰相李林甫陷害,遭到罢官,“几陷极刑”。幸亏部下哥舒翰上奏求情,才得以免死,但没多久就因被贬,到那里去世了。
多年以后,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了第一功,但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的漩涡。那会儿,他会不会想到当年老领导的惨痛经历,心中难免会生出一些忧虑,最终也许会在这样的压力下走到自己的终点?
▲李光弼的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背景来看,李光弼算是唐朝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蕃将,也就是少数民族的将领。
李光弼的老子李楷洛,是一名入朝的蕃将,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以契丹酋长的身份,带领700骑兵投降了武则天。
挺巧的,李楷洛一家进了宫门,自个儿说是汉朝将领李陵后人。
汉武帝那会儿,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带着一支队伍,跟着外戚李广利去攻打匈奴。结果呢,李陵在半路上碰到匈奴单于的主力,形势很不妙。兵力薄弱的李陵硬拼到最后一刻,也只得投降匈奴。事后,汉武帝觉得李陵有罪,在长安把李陵的家人族都处死了。从那以后,李陵就孤身一人留在了大漠里。自汉朝到唐朝这几百年里,草原上又换了好几拨霸主,没人能确定,李陵的后代是不是还生活在那片土地上。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马驰的看法是,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他不太相信李楷洛声称李陵是他远祖的说法,还指出,当时李唐自称起源于陇西。也就是说,有些归顺的少数民族假借“出自同宗李陵”的名号,实际上反映出这些蕃人对于主体民族和统治集团的依附心态。同时,这也展现出唐朝强大的团结凝聚力。
不论李光弼是不是李陵的后代,至少我们已经弄清楚了他姓氏的来源。至于李光弼所属于的民族契丹,这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
唐代时期,契丹人中有些反复无常,对唐朝时而叛变,时而投降,经常威胁北方边疆。安禄山在河北担任范阳节度使的时候,经常与契丹人发生冲突;还有一些契丹人则归顺唐朝,他们的首领被封为都督,成为唐朝的官员,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就是其中一位内附的契丹酋长。
安史之乱之后,契丹和唐朝的大规模冲突基本告一段落,契丹人也安稳了一阵子。一直到唐朝快灭的时候,契丹又开始攻占周边的奚、室韦等部族,逐步向幽州、蓟州一带扩展。在907年唐朝灭亡那一年,耶律阿保机当上了契丹的可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日后统治北方超过两百年的契丹王朝的开端。这个,之后再说。
谈到李光弼的出身,也就是他的身世背景嘛,实际上挺有意思的。李光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算不上显赫,但他从小就聪明又有胆识。凭着自己的一番努力,逐渐崭露头角,最终走上了将门的路。可以说,他的成长经历还算挺平凡的,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了唐朝军中的重要将领。
李光弼的爸爸李楷洛投靠唐朝之后,可真是说来就来,来了就能打仗,跟着唐军参加了不少战役。在这个时候,他的四个儿子都陆续出生了,而李光弼就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从古到今,兵士们都以身披马革并殉国为荣耀。
李楷洛到66岁那年,吐蕃派兵攻占河源(现在的青海西宁),唐朝派出年届古稀、气壮山河的李楷洛带领一支精兵骑队作为奇袭力量投入战斗。史料记载,在李楷洛的突袭下,“惊寇四散溃逃,重围自行解散”。唐军战败撤退后,李楷洛在返回途中去世。
天宝元年(742年),35岁的李光弼失去了父亲,不久之后,他在军旅生涯中遇到了贵人王忠嗣。
李光弼虽然是契丹人,但从小就在京兆万年县长大。他的母亲是个来自官宦世家的才女,被称为“才淑冠族”,那可是真不一般。
所以说,李光弼小时候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除了跟父亲学习契丹人擅长的骑射之外,平时也会读《汉书》和《左氏春秋》。李楷洛去世后,李光弼像汉人那样为父亲守丧,禁欲斋戒,丁忧期间一次都没有进去妻子的房间,史书上说这是超出常人的表现,特别记载了下来。
由此可见,这家蕃将的汉化程度还是挺高的呀。
从青春年少开始,李光弼就一直忠于唐朝。等到王忠嗣手下之后,李光弼受到了上司的高度赞赏,作为心腹爱将,他参与了平定后突厥残部的战事,也积累了不少边疆的战功。
王忠嗣入狱之后,又过了几年,来自昭武九姓的安思顺经李林甫推荐,担任了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清楚李光弼是个人料子,打算和他结亲,于是主动上奏朝廷,请求提拔李光弼做朔方节度副使。
可是李光弼不但拒绝了这门亲事,还辞去了军职。当时正休假养病的老朋友哥舒翰听说后,帮李光弼向唐玄宗上奏,才让他得以回到长安。
看这事儿,李光弼挺有底线的。之前老上司王忠嗣被李林甫诬陷而被贬死,后来新任上司安思顺也是李林甫推荐的。李光弼出于一片忠心,要是不想牵扯进来,肯定不会和他们站一块,于是就装病辞职,远离那些纷争。
回到京城以后,李光弼整天窝在家里,闷头不理人事。没过多久,一场彻底改变众多人的命运,甚至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降临,正是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启动前的局势图。图来自:最爱历史制图
安史叛军一从范阳(当年幽州,现北京市西南)起兵,伤亡最严重的地点就得算河北了。
当时,常山太守颜杲卿和他堂弟、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系上,计划趁安禄山大举南下的时机,发檄文号召河北各郡挺身而出,阻断安禄山的退路。就这样,有17个郡纷纷响应颜杲卿的倡议,举起了勤王的旗帜。
可是,安史叛军毕竟是平常锁守边疆的精兵,不像颜杲卿临时召集的军队能轻松抵挡。到天宝十五年(756年),史思明派人蔡希德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城池失守那天,颜杲卿被俘虏送到安禄山在洛阳的所在地,而他儿子颜季明为了国家英勇牺牲。在这之前,响应颜杲卿号召的河北各郡也纷纷被史思明派兵攻占。
因为颜杲卿曾在范阳为安禄山效力,安禄山见到他时,还打起了老搭档的主意,想用旧部的身份劝说他投降。
颜杲卿一贯忠心报国,面对安禄山的狂骂,他依然坚持信念。怒火中烧的安禄山派人将他绑在柱子上,施以残忍的酷刑(“节解以肉啖之”),他宁死不屈,甚至被割了舌头也不停口咒骂,最终不幸遇难。路过的人看到颜杲卿等人遭受苦难,纷纷流泪。
黄河两岸处于一片硝烟弥漫的局势中,唐朝立刻调动朔方、河西、陇右的各镇军队,去迎敌抵抗叛军。
原本辞掉官职在家的李光弼,立马返回前线,重新投入到朔方军的战事中。
那时,安禄山一路直挺挺向前,仅仅一个多月,就攻下了东都洛阳,登上了“大燕雄武皇帝”的宝座,逼得唐军撤退到潼关。在河南各路唐军溃败逃散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带领的朔方军却在河东、河北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战场。
在郭子仪的推荐之下,李光弼一复出,很快就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这安排,真让人琢磨不透。
虽然最后郭、李都被称为中兴的名将,但他们在朔方当差的时候,却像陌生人似的。安思顺当节度使的时候,郭、李在军营里,虽然一起吃饭喝酒,但每次都只是互相瞧瞧,很少说话。
这事儿还跟王忠嗣案有关。李光弼是王忠嗣提拔起来的手下,对于调来的新上司安思顺,肯定没啥好感。再说,郭子仪和安思顺的关系不同一般,郭、李两人属于不同阵营,当然不怎么来往。
而且,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整军治军的办法上也完全不一样。
李光弼为人行事果断,军纪特别严苛,“军中指挥,诸将不敢高视”,底下的将士对他更多是敬佩,而非喜欢。
郭子仪以“事上诚,御下恕”这点出名,面对上级能够讨好领导的欢心,对手底下的人也宽容以待,所以手底下的弟兄们都对他感激涕零。
比起李光弼,郭子仪更懂得世事人情,李光弼倒没那么讲究交际。以后,虽然两人都掌管朔方军,可众将们都说“承子仪之宽,惧光弼之令”,心里还是更看重郭子仪的恩宽。
他们两人的结局,好像早就注定了似的,暗中已有安排。
▲郭子仪的画像哦,图片来自网络啦。
为了稳住安史之乱,郭子仪和李光弼那可真是放下过去的恩怨,一起并肩作战。
天宝十五年(756年),经过常山、赵郡(今河北赵县)、嘉山(位于今河北曲阳县东)等战斗,河北的局势开始扭转。嘉山一役中,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军队狠狠击败了叛军,斩首达四万级,叛首史思明在逃跑的途中丢掉盔甲,连兵器都折断成两半。
史思明为应付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忙得焦头烂额,士气也大大受挫。之前失陷的几个郡,基本都被郭、李二人给夺回来了。
没过多久,这场战事变成了大唐精锐战士的全面内斗,不管最后怎么收场,盛唐的风采都难再见。
郭、李两人在河北收复失地的时候,安禄山带领的另外一伙叛军还在离长安三百里左右的潼关外被阻挡住了,守备潼关的正是李光弼的朋友、另一位著名的蕃将哥舒翰。
于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联名上奏唐玄宗,认为潼关在防御上占优势,不宜轻易出击,建议让哥舒翰坚守潼关,不要出兵迎敌,还提议“请调兵北上攻范阳,歼灭敌巢穴,用贼党妻子质押以招降他们,叛贼必会自乱阵脚”。
一方面坚守潼关,另一方面直奔范阳,这样的整体布局,看起来或许能提前平息安史之乱,算是一招好策。
可是,唐玄宗却搞出了一个很失误的决定。
哥舒翰其实是个深度汉化的突厥人,经常喜欢翻阅《左氏春秋》和《汉书》,跟李光弼还有些相像。另外,他还特别热衷于汉人的斗鸡走狗之类的趣事,平常也挺大方讲义气的。
曾经在王忠嗣帐下效命的哥舒翰,官路比李光弼走得更顺利些。到天宝十二年(753年),他已经担任河西、陇右两个镇的节度使,还被封为西平郡王。后来,唐德宗见到哥舒翰的儿子哥舒曜,还夸他说:“你父在开元年间,朝廷没有西忧。”
凭着耀眼的战绩和名声,哥舒翰变成了唐诗里的一个大IP,许多诗人喜欢在诗里提到他的事迹,比如有一首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可是啊,曾经战功显赫的名将哥舒翰,在最虚弱的阶段也遇到了最艰难的考验。
那会儿安史之乱一爆发,哥舒翰因为中风还在家休养,结果不得不临时担起重任,率兵平叛,在潼关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着。
哥舒翰走南闯北经验丰富,和郭、李两人心有灵犀。他明白,自己把守的潼关非常关键,一旦失守,长安就会一下倒下去。他看到安禄山被挡在长安外头,河北那边传来郭、李频频的捷报,心里坚信,时间一长,安史叛军肯定会自己玩完。
可偏偏,朝里的杨国忠不相信这套,宫里的唐玄宗也持怀疑态度。
他们觉得,哥舒翰不动的表现挺蹊跷,死守潼关只会让叛军更加嚣张。关外的安禄山的叛军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刃,让引发这场灾祸的他们心里始终压着块沉石,无法放下。
听说唐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多次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关,要与安禄山一决胜负。在皇帝的不断催促下,忠心耿耿的哥舒翰不敢违抗圣命,只得捶胸痛哭,赶忙出关迎敌。
哥舒翰带领大军离开潼关,没了那道坚固的屏障后,立刻遭到安禄山军的猛攻,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擒获了。
潼关一被攻下,安史叛军就赶紧涌进长安。唐玄宗只好往西逃到蜀去,途中太子李亨被朔方一些部队扶持着在灵武登基当皇帝。
到这一步,郭子仪和李光弼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的胜利竟然付诸东流。
▲[唐]《明皇幸蜀图》来自网络。
潼关一战的失误决策,揭示了唐朝统治层不少漏洞,这些问题也在随后的八年安史之乱中一路延续。
唐肃宗李亨一上台,郭子仪和李光弼就赶到灵武面见皇帝,然后,唐朝重新调动军队向东发起攻势,主攻安史叛军。
得意忘形的安禄山没过多久就被他儿子安庆绪給杀了,叛军的士气也开始逐渐低落。到了至德二年(757年),除去收复长安、洛阳这两京,唐军还攻占了河南和河东地区的许多失地。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为了讨伐安庆绪,派李光弼、郭子仪等九镇节度使带兵出征,双方在相州(现河南安阳)展开了一场持续半年的激烈攻防战。
这次,唐肃宗为了防止将领权力过大,没有设立元帅,结果各路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弄得群龙无首,战斗指令也不一致。而且,唐肃宗还任用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当“观军容宣慰使”,对将领们形成了制约。
李光弼一提出要分割叛军并牵制住他们的主力,鱼朝恩就直接否决了这个主意。结果,本来打算一鼓作气剿灭安庆绪的唐军,不料陷入了“城久不下”和“上下解体”的尴尬境地,被安庆绪耗得精疲力尽。史思明派来的援军正好趁机反攻唐军,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相州的战火以唐军大败收场,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两位将领带领残部,拼死奋战,最终全军撤退。后来,鱼朝恩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给郭子仪,结果郭子仪暂时被免去兵权。李光弼只得收拾残局,孤身一人扛起了那份危难。
相州的战役结束后,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整合了他的部队,然后率兵北上,自封为大燕皇帝。
这几年里,李光弼和史思明几次遇上,他很清楚,这个狡猾的对手肯定还会卷土重来,重新南渡。
▲史思明,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率兵分成四路过黄河,最终在汴州(现河南开封)会合,接着趁势西出发。
遇到史思明的大规模进攻时,李光弼和东京留守韦陟的看法就不一样。
韦陟照旧沿用三年前的老办法,主张退守潼关,靠地势险要等待时机。
李光弼说:“这符合兵书里的常规做法,但并不是用奇谋。”他接着说,两军实力差不多,要是白白让敌人占了500里地,他们就会变得更嚣张。倒不如把军队调到河阳(在河南孟州西边),和史军在这个地方决战。赢了就擒住他们,输了就坚守阵地,内外配合,防止贼兵往西侵袭,这就叫“猿臂之势”。
有人听了李光弼和韦陟的争论后,发表了不同意见,说洛阳是皇家的宅邸,凭什么让你李光弼随意放弃守卫?
李光弼回道:“要是留在洛阳,四周的汜水、崿岭、龙门都得设防,要真能守得住吗?”
在李光弼的调度下,整个军队携带兵器和粮草,向河阳撤退,打算等候史思明那20万的大军到达。
李光弼在军事生涯中刚开始的经典一战,就是河阳之战。
九月的时候,史思明攻下了洛阳,可那儿早就变成了一座空城,一点儿东西都没有。要想再下一城,只能去攻打河阳。
史思明到了河阳城下,这时候,李光弼站在城楼上大声吼着:“我家三代都没有葬身之地,我一定会用生命来报国。你是逆贼,我是王臣,咱们根本就不可能和平共处。要是我不死在你手里,你就得死在我手里!”
开战时,李光弼把短刀藏在靴子里,用平时那种一板一眼的语气对手下的将领们说:“打仗嘛,危险很大。这边的大臣们,不能被贼人杀了,要是真情况不妙,大家在战场上阵亡,我自己就自尽在这里,不会让你们一个人死在前头!”
受到李光弼那决死的决心鼓舞,唐军的士气高涨得不得了,尤其是李光弼手底下的蕃将们,在这次战役里表现得特别出彩。
一开战,史思明派出勇猛的将领刘龙仙当先锋,到城下和李光弼怄起架来,只见刘龙仙一脚踩着马鬃,口里依旧不客气地骂个不停。
头一场仗,可说是关系到全军的士气,李光弼也格外重视,于是问手下有没有人能上阵一拼。
铁勒族出身的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想要上阵搏命,可李光弼觉得他毕竟是个大将,不太适合干这些粗活,没答应他的请求。
之后,安排裨将白孝德去那边帮忙。
白孝德出身于安西胡人,属于龟兹王室后裔,说他“勇猛有胆”,擅长双矛用法,倒也不错。
李光弼问白孝德:“你觉得得带多少兵马才够用?”
白孝德答道:“请你上去试试。”李光弼就拍拍他的背,让他领兵出战,又挑选了50名精锐骑兵作为后援,还命令军中击鼓,为白孝德助阵。
白孝德一出城,还没走到刘龙仙的阵前,仆固怀恩便向李光弼道贺:“胜算已经在手了!”
李光弼听了觉得有点疑惑,仆固怀恩笑着接着说:“我看白孝德一副悠哉地挽着缰绳的模样,就知道他胜券在握了。”
果然如此。刘龙仙看到白孝德一个人过来,根本没想到对方是来动手的。等到白孝德走到十步开外,他才开始做应战的准备。
白孝德开口说:“我只是代李侍中来致辞,没有别的意图。”等到刘龙仙放松警惕,白孝德忽然眉头一皱,怒视对方问:“贼将认得我吗?”
刘龙仙正困惑不已,白孝德随即怒喝:“我,白孝德也!”大概是想让刘龙仙知道,自己是谁被谁杀死的。
刘龙仙只得怒吼着,试图遮掩心里的慌乱,“你这是猪狗不如的货!”
城头鼓声阵阵为白孝德助威,他挥动双矛冲前走,紧跟着的那50名骑兵也飞快赶到。刘龙仙还没反应过来,忙着拉弓搭箭,便开始朝附近的河堤跑去。白孝德追上去,一刀砍下他的首级,带回去后,唐军的士气大涨。
本来只是个偏将,白孝德一战成名,随后一直做到地方节度使和朝中要员。
跟之前几场战斗一样,蕃将军在河阳之战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守卫河阳三城的战斗中,昭武九姓出身的李抱玉展现了出众的策略,赢得了第一功。这时在羊马城抗敌的时候,羌族出身的荔非元礼带领敢死队冲锋,“奋勇向前,击破敌人。”负责守卫河阳北城的吐蕃人论惟贞,是贞观年间吐蕃大相禄(论)东赞的后人,多年来一直追随李光弼……
李光弼自己也是个军事天才,除了放弃洛阳转守河阳,打造了“猿臂之势”的战术布局之外,在战场上还挺会出谋划策,几次凭借巧妙的战术赢得胜利。
那会儿,史思明拥有一千多匹好马,经常在城外的河南岸洗马。李光弼特意到营里挑选了五百匹母马,集中放在河北岸。当叛军的马跑到河边,李光弼的母马在北岸一吼,吸引叛军的好马渡河。结果,叛军的马全都被李光弼的部下一一收了。
这就是那著名的“美马计”。
经过几番厮杀,河阳之战以李光弼大获全胜收场。史思明撤退时,被吓到“心悸气素,烟火不举者三日”。这场胜利之后,官军士气大振,李光弼由守转攻,连续夺回失地,一直到第二年的邙山之战,因宦官势力和仆固怀恩的插手,最终吃了个大败。
不久之后,史思明和老朋友安禄山也都遇到结局,最终被儿子史朝义给杀掉了。这个时候,叛军已经像弓弦快要断了似的,气势大减。
▲明朝时期的人物画,展现了李光弼的立像。图片来自网络。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刚刚登基,他任命儿子李适为全国兵马的总指挥,新任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则担任副元帅,率军对史朝义叛军展开了最后一轮猛攻。
李光弼派兵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北上,与仆固怀恩等部队会合。史朝义兵败后,只带几百骑逃走,最后众叛亲离,自缢身亡。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就此告一段落。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战绩辉煌,被推崇为中兴第一,将封为临淮王,赐予铁券,画像也被挂在凌烟阁里。
这会儿,麻烦就悄悄降临了。
之前提到,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性格上各有差别。
郭子仪非常懂得怎么处理君臣关系,所以得到了朝廷的相信。就连程元振、鱼朝恩这些宦官,和田承嗣、李灵曜这些藩镇,都能跟郭子仪打成一片,变敌为友。
鱼朝恩以前对郭子仪有些不满,暗中派人挖郭家的坟墓,但郭子仪并不在意,也没有跟鱼朝恩争个你死我活,结果鱼朝恩对郭子仪越发钦佩;而田承嗣占据魏博镇时,性格傲慢,唯独见到郭子仪派来的使者时,望空敬拜,还指着自己膝盖说:“我的膝盖已经不屈服于人好多年了,现在为公主拜了。”
史书里对郭子仪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坊间称他为古代功臣的典范,不愧是楷模人物。
与郭子仪并列的李光弼,却并不擅长做臣子的事,只知道打仗。
之前在邙山打仗的时候,朝廷派了宦官鱼朝恩到李光弼的部队。鱼朝恩明知道皇帝急着赢,劝他不要轻举妄动,指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但皇上不听,反而又催促李光弼发起进攻,还拉拢跟李光弼关系不好的仆固怀恩,一起反对李光弼的决策。结果,唐军在平原宽广的地方遇到擅长打野战的叛军,惨败撤退。邙山之战败后,朝廷轻信宦官的乱讲,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李光弼身上。
在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屡次中伤之下,李光弼与朝廷之间逐渐形成了难以弥合的隔阂。
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善于用圆滑的办法应对,因此,在危难之际,他选择了拥兵不出,没有响应朝廷的召唤,甚至不顾唐代宗的命令,拒绝担任东都留守。
李光弼觉得这样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可不料渐渐失去了威信,就连身边原本支持他的将领们也都在暗中议论。没人知道,这样一位擅长拥兵自振的大将,是否会变成第二个安禄山。
忠心耿耿的李光弼,遭遇朝中和身边一些无端的猜测,很快就郁郁寡欢,得了病,到了广德二年(764年)时,悄然去世,享年57岁,部将们护送他的灵柩返回京城。
尽管唐朝为李光弼办了挺隆重的葬礼,可是他晚年的遭遇还是让一些地方的将领们心里打了个鼓。
李光弼也不算是唯一经历困境的平定叛乱的功臣。
之前,那位以“来嚼铁”著名的名将来瑱,因为受到宦官的谗言陷害,死在了被贬的途中;跟李光弼不怎么合拍的仆固怀恩,一家46口都遇难于国家危难之中,他还把女儿嫁给回纥,借此向回纥请求援军,但结果惹来怀疑,后来他胆大妄为,起兵反叛,最终被曾经的战友郭子仪给平定了。
对此,学者范文澜指出,唐朝“对于那些顺从皇宫命令的功臣,依据他们的贡献和威望高低,给予不同的猜忌和重视。”结果呢,功臣们因此心里都存着戒备,不敢轻易放下兵权或者脱离防线。这样一来,各地藩镇更是为了自己的势力,开始谋划割据的事儿。
在李光弼等功臣的奋勇抗击下,持续了8年的动荡终于告一段落,可另一场混乱才刚刚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后晋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2003
马驰:《李光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
配资平台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